唐代作為中國汗青上絕後繁華強大的汗青時代,在其廣闊邦畿上,由于政治的穩固、經濟的成長、思惟的開放、文明的交通,極年夜推進了文學藝術到達史無前例的高度;而分歧文藝門類之間,彼此影響、彼此增進、配合進步,也構成了極新的局勢。這不只是詩歌藝術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音樂跳舞藝術的黃金時期。正如音樂史家楊蔭瀏所言:“隋、唐以來,由于政權的同一和國際各族關系的進一個步驟加深,國際各族的音樂文明也獲得進一個步驟的融會……唐代音樂在那時的亞洲居于進步前輩的位置;這使得唐代的中國成為亞洲列國音樂文明交通的中間,而作為唐首都的長安也就成為國際性的音樂城。”(《中國現代音樂史稿》上冊)在唐代詩人們的筆下,音樂藝術的光輝盛況,獲得光鮮活潑、繪聲繪色的藝術表示。在這方面,巨大詩人白居易卓有成績,可謂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其傳世的兩千多首詩歌中,觸及音樂的就有百首之多。
關于唐代音樂跳舞藝術,古今公認《霓裳羽衣曲》名列第一。《霓裳羽衣曲》(別名《霓裳羽衣舞》)是一部年夜型樂舞,屬于“法曲”聚會場地之一。任中敏指出:“法曲首推《霓裳羽衣曲》為冠冕,可謂唐代萬萬樂舞中之典範作,位置極高!”(《教坊記箋訂》)現實上,《霓裳羽衣曲》不只是“法曲”之冠冕,也是全部唐代樂舞之冠冕。不唯舞姿之婀娜絢麗、樂曲之悠揚富麗,足以令人嚮往;即其服飾之華麗艷麗、樂器之豐盛多樣,都很令人驚嘆。白居易對《霓裳羽衣曲》情有獨鐘,無比酷愛,曾在詩歌中反復說起,詠嘆不已。姑舉數例:其《長恨歌》云:“漁陽鼙煽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此詩作于元和六年(806年),時任周至縣尉。其《燕子樓三首》(其二)云:“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此詩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時任太子左贊善年夜夫。其《江南遇天寶樂叟》云:“冬雪飄飖錦袍熱,東風泛動《霓裳》翻。”此詩約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至元和十三年(818年),時任江州司馬。其《湖上招客送春泛船》云:“兩瓶箬下新開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此詩作于長慶四年(824年),時任杭州刺史。其《重題別東樓》云:“宴宜云髻新梳后,曲愛《霓裳》未拍時。”此詩作于長慶四年(824年),時任杭州刺史。其《偶作二首》(其二)云:“何故送閑夜,一瑜伽教室曲秋《霓裳》。”此詩作于年夜和三年(829年),時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其《嵩陽不雅夜奏〈霓裳〉》云:“子晉少姨聞定怪,人世亦便有《霓裳》。”此詩作于年夜和六年(832年),時任河南尹。其《宅西有流水,墻下構小樓,臨玩之時,頗有幽趣……偶題五盡句》(其三)云:“皆言此處宜弦管,試奏《霓裳》一曲看。”此詩作于開成二年(837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從這些信手拈來的例句,即可看出,幾十年的時間里,無論身在何處,官居何職,白居易對《霓裳羽衣曲》一直記憶猶新,或描述感念樂舞自己的汗青情境,或聯絡接觸彼時彼地詩人客觀的生涯感觸感染,總之,都是以精美活潑的說話,密意吟哦于本身的詩歌作品中。
而白居易在寶歷元年(825年)作于姑蘇刺史任上的長詩《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則不只是唐代詩歌中反應音樂跳舞藝術最完整的作品,亦可謂唐代音樂跳舞史上現存最可貴的史料之一。此詩是七言歌行體,共八十八句,六百一十四字,并附十一條自注。從詩題可知,這是“和微之”之作,但令人遺憾的是,元稹原作曾經掉傳。是以,白居易此詩的豐盛史料價值,尤為值得器重。清代《唐宋詩醇》卷二十四對此詩予以高度評價,以為:“敘次清楚,層層照顧,可當一篇《霓裳羽衣記》。情致繾綣來去,極一唱三嘆之妙。”并經細致剖析,把全詩構造劃為四個段落,點明第一段落:“‘我昔元和侍憲皇’至‘唳鶴曲終長引聲’,敘《霓裳羽衣》之節拍聲容也。”這是令人佩服的。第一段落,即詩歌開首三十會議室出租句,確是敘寫《霓裳羽衣曲》的主體部門。此中,側重交接了以下幾點:
起首,關于《霓裳羽衣曲》的性質,指明其回為“法曲”,雖對胡樂有所融合,仍以傳統清樂為重要成分。
昔年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詩云:“明皇度曲多新態,委宛侵淫易冷靜。《赤白桃李》取混名,《霓裳羽衣》號天落。雅弄雖云已事變,夷音未得相參錯。”這里所謂“赤白桃李”,是指《赤白桃李花》,所謂“霓裳羽衣”,是指《霓裳羽衣曲》,皆為唐玄宗所制作的法曲。白居易《新樂府·法曲》亦云:“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開元之人樂且康。”自注:“《霓裳羽衣曲》起于開元,盛于天寶也。”所以,任中敏以為:“盛唐法曲之所以興,乃在其以清樂為重要成分。清樂而外,所參胡樂多寡紛歧,必皆得華裔中外協調之美,非純潔胡樂之曲所能兼致,然后方得與胡樂對峙究竟,而邀知音如玄宗者之愛好。”(《教坊記箋訂》)這個看法,是合適現實的。關于《霓裳羽衣曲》能否確為法曲,后世學者或有所質疑,陳寅恪曾據《唐會要》等史料,提出“然則此曲本出天竺,經過中亞,開元時始輸出中國”的結論,以為白居易《新樂府·法曲》詩中“法曲法曲舞《霓裳》”等語,把《霓裳羽衣曲》回為法曲,“若以史實言之,則殊不對的。”(《元白詩箋證稿》)對于陳氏此說,楊蔭瀏、任中敏、朱金城等學者均不贊成。任講座場地中敏云:“白氏有家樂,講習《霓裳》甚精,于此事豈得為外行人!在‘新樂府’內,白氏之闡明法曲,頗為詳細,其可托水平,顧猶不及古人之對法曲,視聽已毫無所及,但憑一種偏向之臆想罷了者乎?”(《教坊記箋訂》)實在,白居易《新樂府·法曲》、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與已佚李紳《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底本一脈相承,將《霓裳羽衣曲》列進“法曲”的回類,表達了唐代人們的共鳴,反應了汗青現實,應該是完整可托的。
其次,關于《霓裳羽衣曲》的起源,指明其為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的汗青泉源。
詩中寫道:“楊氏創聲君造譜。”自注:“開元中西涼府節度使楊敬述造。”據《新唐書·禮樂志》載:“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此說當本于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載述。白居易《新樂府·法曲》自注:“《霓裳羽衣曲》起于開元,盛于天寶也。”他這位精曉音樂,尤其熱愛《霓裳羽衣曲》的詩人,由此點明了這部樂舞構成的時光、作者和經過歷程,具有主要史料價值。不外,關于此曲起源,還有別的一種說法。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看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詩云:“開元皇帝萬事足,唯惜那時光景促。三鄉陌上看仙山,回作《霓裳羽衣曲》。”風趣的是,劉禹錫把此曲著作權回為唐玄宗,對其發生經過歷程,作了神話化的論述。后來晚唐鄭嵎《津陽門詩》自注亦云:“葉法善引上進月宮,時秋已深,上苦凄冷,不克不及久留,回。于天半尚聞仙樂,及上回,且記憶其半,遂于笛中寫之。會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與其音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用敬述所進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此中描述得更細致,并將此曲由楊敬述制作呈獻、又經唐玄宗修正潤飾的經過歷程,添加了一層濃重神話顏色,實則是協調了白居易、劉禹錫的兩種說法。對此,宋代王灼云:“《霓裳羽衣曲》,說者多異。余斷之曰:西涼創作,明皇潤飾,又為易美名,其他飾以神怪者,皆缺乏信也。”(《碧雞漫志》卷三)這個結論,頗為平易可托。實在,給《霓裳羽衣曲》籠上一層濃重神話顏色的,始作俑者并非劉禹錫,而是唐玄宗自己。且看瞿蛻園所言:“今不雅(劉)禹錫詩題甚清楚,蓋玄宗實有此游仙之詩,否則,唐之臣子何能虛擬?特因游仙之感而惹起改日作《霓裳曲》之事,非真謂《霓裳》由此而造也。白(居易)、鄭(嵎)之說,自與禹錫此詩所指各殊,唐人述唐事,年夜致不容相往過遠。”(《劉禹錫集箋證》)這段話,算是把關于此曲起源兩種說法的歧異緣由,真正論述明白了。由此可知,現實情形是,《霓裳羽衣曲》本為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樂舞《婆羅門曲》,后由唐玄宗加以潤飾完美而定型,并為之欽定了《霓裳羽衣曲》的詩意美名。
再次,關于《霓裳羽衣曲》的樂舞內在的事務,指明其包含散序(六段)、中序(十二段)、破(序幕)三部門。
據白居易此詩開篇回想,他在元和年間擔負翰林學士時,曾陪唐憲宗在宮中欣賞樂舞《霓裳羽衣曲》。宮中舞女美貌盡倫,“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可見其容姿之靚麗、服飾之華艷。再如詩中提到“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自注:“許飛瓊、萼綠華。皆女仙也。”經由過程兩位舞者的“女仙”成分,活潑展現出樂舞表演中的濃重浪漫顏色,既隱含著唐玄宗改編充分的自我神化內在的事務,也與劉禹錫詩中所述異曲同工了。而特殊主要的是,關于《霓裳羽衣曲》樂舞構造,在開首“散序”部門,如詩中寫道:“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自注:“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也就是說,“散序”包含六段,樂隊順次奏起金石絲竹等各類樂器,樂調舒緩,沒有節奏,舞者也靜立不動。接著,進進中心“中序”部門:“中序擘騞初進拍,秋竹竿裂春冰拆……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也就是說,“中序”包含十二段,樂調帶著光鮮節拍,逐步變為激蕩熱鬧,舞者也跟著樂調翩翩起舞,由柔柔悠揚的曼舞演化成熱鬧豪放的勁舞。最后,到了“破”的序幕部門,“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自注:“凡曲將畢,皆擊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整部樂舞在高亢鼓動感動的顛峰之際,一聲長叫,戛但是止。
在全部詩歌史上,以一首長篇詩歌而對一部主要樂舞停止這般周全完全、細致深刻的描寫,并到達這般高明高深之藝術程度的,可以說罕有其匹。由此,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給后人留下了無比可貴的藝術史(音樂、跳舞等)材料。后世的史乘記錄(如《新唐書·禮樂志》),往往由此取材;而很多學者(近代如王國維、陳寅恪、楊蔭瀏、任中敏等)也基于以此詩為首的一系列史料,不竭深化研討,對《霓裳羽衣曲》這部樂舞構成了加倍迷信周密的熟悉,從而進一個步驟豐盛了人們對中國文明的感觸感染和懂得。
至于白居易詩歌中反應《霓裳羽衣曲》的內在的事務,至多還有兩點,也長短常值得說起的。
其一,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在貶任江州司馬的翌年,亦即寫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之前九年,曾寫下有名的代表作《琵琶行》。詩序云:“送客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默。自敘少小時歡喜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里所謂“快彈數曲”,據詩中所言“初為《霓裳》后《綠腰》”,可知包含《霓裳羽衣曲》和《綠腰》兩支名曲,而重心尤在前者,這也是詩情面感共識的基點。《霓裳羽衣曲》既屬于“法曲”,則如《新唐書·禮樂志》所載,“法曲”的吹奏,“其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可見,全部樂隊是管樂(簫、笛)、弦樂(箏)、衝擊樂(磬)等一應俱全的。而在潯陽江頭的夜晚,唯有琵琶女單獨面臨白居易等人,以一具琵琶單人彈奏,當然不會彈出《霓裳羽衣曲》整部樂曲,只能是由此改編的琵琶合奏曲。盡管這般,這支合奏曲無疑稀釋了整部樂曲的精髓,其旋律節拍和彈奏技能,應當是基礎分歧的。從《琵琶行》相干描述可以看出,“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無情”兩句,是調弦舉措,不屬樂曲自己內在的事務。接上去,從“弦弦掩抑聲聲思”至“四弦一聲如裂帛”,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才是對琵琶女合奏《霓裳羽衣曲》的細致描述。此中,當已刪除了無節奏的“散序”,而與“中序”和“破”的構造頭緒完整吻合。如《琵琶行》所寫:“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生平不自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窮事。”這四句,即對應了樂舞《霓裳羽衣曲》“中序”開首的柔柔悠揚。《琵琶行》所寫:“年夜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年夜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盡,凝盡欠亨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十句,即對應了樂舞《霓裳羽衣曲》“中序”十六段的升沉變更逐步睜開。特殊是“年夜珠小珠落玉盤”之類描述,不正表現了“繁音急節”“跳珠撼玉”的“中序”特征嗎?《琵琶行》所寫:“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凸起刀槍叫。曲終收撥小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四句,則對應了《霓裳羽衣曲》的“破”(序幕),即如白居易自注:“《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換言之,《琵琶行》所描述琵琶女合奏經過歷程,實即樂舞《霓裳羽衣曲》從“中序”到“破”、亦即從柔柔舒緩到激越跳宕、最后戛但是止的全部經過歷程。兩比擬較,若合符契。
其二,假如說,潯陽江頭的夜晚,琵琶女可以或許“快彈數曲”,那么,她合奏一支《霓裳羽衣曲》,年夜約用了多長時光?這個題目,白居易《琵琶行》并未明言。但他在寶歷元年(825年)秋,任姑蘇刺史赴洞庭山時,曾寫下《早發赴洞庭船中作》。詩云:“棹舉影搖燈燭動,船移聲拽管弦長。”“出郭已行十五里私密空間,唯消一曲慢《霓裳》。”他出行的船中隨帶樂伎,自在彈奏一曲《霓裳羽衣曲》,剛好“已行十五里”。據《唐六典》卷三“度支郎中員外郎”條:“水行之程,船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空船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沿流之船,則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當然這里所規則的,本是通行尺度。而白居易作為處所主官梭巡屬地的官船,速率自應高于“河日一百五十里”的里程。據詩中晨光昏黃、燭影搖曳的情境描述,按時辰算,年夜約不外兩刻鐘(即今三非常鐘)擺佈。這般算來,潯陽江頭的夜晚,那位琵琶女“快彈”《霓裳羽衣曲》所花的時光,當在兩刻鐘以內。如許,她才有足夠時光彈奏其他樂曲,并和詩人白居易停止坦懷相待的聊天,從而激發出傳誦千古的詩歌名篇《琵琶行》。
(作者:郭 杰,系廣東技巧師范年夜學講座傳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