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浪南山與北山:楊維楨在湖州的藝術活動
作者:顧工(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館長、文學博士、一級美術師)
來源:2020年11月14-15日在湖州舉行的“第五屆地區美術史研討會”
楊維楨(1296-1370),別名維禎,字廉夫,號梅花道人、鐵崖隱士、鐵包養甜心笛道人、東維叟、鐵龍道人等。元紹興路諸暨州人。元代有名文學家、書法家。他自幼苦讀詩書,32歲考中二甲進士,授露臺縣尹。本該宦途光亮的他,偏偏在弊政叢生的官場如陷泥涂,進則難有作為,出則心存不甘。數十年浪跡江湖,縱情詩酒,反倒成績了他在文學藝術史上的不朽聲名。他中年時期曾在湖州生涯兩年,時間雖不長,卻非常主要,在他的藝術人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后至元五年(1339)七月,因為父親往世,楊維楨回鄉丁憂。不久,母親也往世了。他弟兄四人將怙恃親埋葬在老家諸暨鄭里村東年夜桐岡之原,并結廬守墓。
丁憂期滿,已經到了至正元年(1341)冬,楊維楨將家產盡數讓與兄弟,攜妻、子到了江浙行省首府杭州,等候從頭授職。但是,能夠是之前獲咎了下屬,他屢次往衙門詢問,都沒有任職的新聞。
隨后兩三年中,他不斷申訴,直到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康里巎巎和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從二品)秦從德分別上書,訴說本身多年不得起復的冤情和艱難的生涯窘狀包養俱樂部。楊維楨有《漫題》詩慨嘆其處境:“二十才名滿帝京,鑾坡飛翰照圖畫。現在崎嶇潦倒西湖上,華髪臨窗寫道經”[1]此時的他無法重返故鄉,只得流浪于西湖之畔,借居道觀。
至正四年(1344)十一月,楊維楨的生涯有了轉機,湖州長興蔣氏派人禮聘他赴東湖書院執教。蔣氏為長興富家,世居陳瀆里(今長興縣夾浦鎮西蔣村,圖1)。東湖書院是蔣克明、克勤兄弟的伯父蔣必勝創辦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浙西有名書院之一。根據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蔣氏先后三次為書院捐地步554畝、山地1560畝,來維持書院的各項開銷。
圖1 東湖書院遺址(今長興縣夾浦鎮西蔣村)
元代對書院的治理,比宋代要嚴格得多。建築書院起首要獲得處所官的批準,再逐級上報,經過國子監、集賢院、禮部,最后由中書省裁定。手續繁難,並且報批的時間很是漫長。當局通過委任山長(從九品),即掌管書院教學和院務的負責人,把山長納進學官體系,對他們考察、升轉,進一個步驟使得書院官學化。[2]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云:“君(蔣必勝)之始創時,至元二十四年丁亥(1287)也……至治辛酉(1321),克明從父居仁白于有司,轉聞于中書省,得弁書院額。泰定丁卯(1327),行中書省置山長員,至院主教事。”[3]可見,東湖書院從始創到獲得朝廷正式同意,用了34年之久;又過了6年,開始由行省委任山長。
人們普通認為楊維楨到東湖書院任教,確定是擔任負責人即山長的。如李玉富《〈長興縣志〉對楊維禎在浙江長興的短暫經歷及數篇散佚作品補敘》[4]一文,屢次提到楊維楨擔任東湖書院山長,卻未說明依據安在。我對此表現懷疑,來由如下:
其一,不論是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蔣生元冢銘》,還包養留言板是楊維楨友人、門生的文章,以及《(嘉慶)長興縣志》、《(光緒)長興縣志》,都說楊維楨任教于東湖書院,沒有一處說起他擔任山長。
其二,山長在學官體系中級別很低,為從九品,以楊維楨七品官的資歷往擔任從九品的職務,那就不是普通的降職應用了。來由是什么?
其三,山長雖然常由書院創辦者提名推薦,但必須由行省錄用。行省既然不讓楊維楨復職,生怕也不會給他授以學官。
其四,山長以三年為一任,任滿考察升轉。楊維楨任教東湖書院缺乏兩年,于至正六年七月前往杭州,冬天轉赴吳門授館。假如他擔任山長,一來支出穩定,二來有升轉的機會,又何須往吳門授館呢?
基于以上四點,我認為楊維楨在東湖書院并未擔任山長,而是一特聘的儒師。
圖2 蓮花阧(今長興縣夾浦鎮承平橋村)
元代數十年不開科舉,恢復科舉以后的進士名額也很少,任教于書院的進士更少。以楊維楨的學術經歷(二甲進士)、從政經歷(七品縣尹)任教于長興縣的東湖書院,他的待遇當不會低。公然不久,楊維楨在東湖書院以西七八里的蓮花阧(今長興縣夾浦鎮承平橋村,圖2)買宅。其《蓮花阧歌》云“何處江南最無情?新買蓮花阧上宅”[5]。
長興南倚湖州,北接宜興,東臨太湖,是山川清幽之地。楊維楨在此任教期間,開始縱情山川,享用人生。他的進士成分、他的鐵雅詩名,使他每到一處,都遭到熱情的招待,處所官也對他禮遇有加。至正五年(1345)仲春,他游弁山黃龍洞,訪幻住庵。三月三日,楊維楨攜妓踏青,自謂“五十狂夫心尚孩”。其《又湖州作四首》[6]云:
長城小姬如小憐,紅絲新上琵琶弦。可兒座上三株樹,瓊漿沙頭雙玉船。小洞桃花落噴鼻屑,年夜堤楊柳掃晴煙。明朝紗帽青藜杖,更訪東林十八仙。(其三)
湖州野客似玄真,水晶宮中烏角巾。得句時過張外史,學書不讓管夫人。棋尋東老林中橘,飯煮西施廟下莼。無雨無風二三月,道人將客正嬉春。(其四)
從詩中可以看到,楊維楨率眾出游,有小姬、琵琶、瓊漿,好不熱鬧。他稱本身為“湖州野客”,作詩時過張伯雨,揮絕不讓管道昇(趙孟頫夫人)。在湖州山川間,楊維楨找到了一代名家的自負。
這一年楊維楨五十歲了,自感光陰短暫,須及時享用生涯。《漫成五首》[7]其一云:“四十已過五十來,白日一三更相催。勸君有酒須秉燭,七十光陰能幾回?”又云:“鐵笛道人已倦游,老年末年懶上玉墀頭。只欲浮家苕霅上,小娃半夜唱湖州。”這五首詩的寫作時間應當接近,然此中流露的心情又相牴觸,忽而滿足于當前的閑適,忽而覺得免官的郁悶。如此中第二首云:“西鄰昨夜哭暴卒,東家本日悲免官。本日不知來日事,人生可放羽觴干?”
楊維楨在長興期間曾與友人泛船太湖,至宜興游玩。其《游張公洞詩序》云:“至正丙戌(1346)立春之明日為人日……余領客駕船涉年夜雷澤……乘月至張公山,宿天申觀。明日,羽士姚致和、周躲用、丘松澗同爬山閱包養女人洞……就石壁題名鐫歲月……客為露臺葉尚志,富春吳復,柯山葉文可,雉城蔣克勤、景元、儀鳳也。”[8]據此可知,楊維楨、蔣克勤、葉尚志、吳復一行共七人到宜興,天申觀三位羽士陪伴他們游覽,并分韻賦詩。
圖3 楊維楨等人游宜興張公洞題名(顧工拓)
楊維楨一行游宜興張公洞的題名石刻(圖3),在山頂朝天洞口西側石壁上,人罕知之。這也是今朝僅見的關于楊維楨游蹤的題名石刻。為正書三行:“至正六年正月八日,會稽楊維禎領客富春吳復凡七人來游。”[9]未署書者姓名。從字跡來看,是元朝最為風行的趙孟頫風格,與楊維楨書風不符,能夠為同業或人書寫。在題名石刻的北側石壁上,還有四個年夜字“海內奇觀”(圖4),書風生拗峭拔,有歐體風范。題名“元詩人楊維楨題”,為后人補書補刻。
至正六年(1346)七月,看到蔣元等人學有所成,楊維楨離開長興前往杭州。楊維楨《蔣生元冢銘》云“閱三年,元學成”,三年蓋虛數也,他在東湖書院任教其實還不滿兩年。
圖4 宜興張公洞“海內奇觀”摩崖石刻
眾人都了解楊維楨號“鐵笛道人”,這個名號就源自湖州。至正五年(1345)春,湖州冶師緱長弓從太湖湖底得古劍,因銹蝕不勝用,鑄為鐵笛,送給楊維楨。這位冶師通文史,又善鑄鐵冠、如意、湖心鏡,楊維楨的別號“鐵笛道人”、“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都和他有關。以千年古劍鑄成的這支鐵笛,“筒之長二尺有九寸,竅其九,進于道人。道人吹之,竅皆應律,奇聲絕人世。”[10]“以鐵笛形如龍狀而聲如龍吟也,故名之曰洞庭鐵龍君。”[11]楊維楨此前在杭州時,已經自號“鐵心道人”,獲得鐵笛之后,遂號“鐵笛道人”。
樂律是現代讀書人的基礎課程之一,是以現代文人年夜多對樂律有所知曉,精曉者也不在少數。楊維楨能唱歌、吹奏、譜曲,還能寫歌詞。他擅長多種樂器,經常在雅集中扮演。他有齋名“七客者寮”,年夜約至正十三年(1353)在杭州時開始應用[12]。根據其《七客者志》所述,楊維楨齋中有七物,即鐵笛、古琴、胡琴、象牙管、玉帶硯、古陶甕和道人本身,故名“七客者之寮”。六物古物中有四件樂器,可見音樂在他生涯中的分量。
楊維楨有詩云“道人十五吹叢簫,挑心起舞玉女腰”[13],雖然“十五”未必是確指,但也說明他很早就能吹奏音樂。叢簫是中國很是陳舊的樂器,由長短紛歧的音管組合而成,每包養app根管子發出一個固定的音。至于笛,也是中國傳統樂器,只要單根管子,應用分歧地位的按孔和氣流緩急來把持音高,有豎吹也有橫吹。[14]以其輕便易攜,聲音表現力強,在漢代的宣傳樂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以后,笛在文人手中風行開來。宋元出現的道教“八仙”故事中,韓湘子吹笛廣為人知,可見笛子也成為道教中人喜甜心花園愛之物。
鐵笛的聲音比竹笛渾厚高亢,加上楊維楨富有豪情的演奏,引來無數贊嘆。楊維楨描寫其笛聲云:“鐵心道人吹鐵笛,年夜雷怒裂龍門石。滄江一夜風雨湍,水族千頭嘯悲激。”[15]他的伴侶則用詩歌語言為我們描繪笛聲帶給聽眾的震動短期包養和想像。如李孝光《鐵笛歌為鐵崖賦》:“鐵崖道人吹鐵笛,宮徵含嚼泰初音。一聲吹破混沌竅,一聲吹破六合心。一聲吹開虎豺闥,彤庭跪獻丹扆箴。問君何故得此曲,妙諧律呂,可以召陽而呼陰……”[16]
楊維楨在多首詩中描寫了他吹鐵笛的場景:如“老厓鐵笛上青云”[17],“鐵心道人吹鐵笛”[18],“手持女媧百煉笛”[19],“道人吹鐵笛,風浪夜來多”[20],“老我西園吹鐵笛”[21],“老子胡床吹橫笛”[22],等等。這支鐵笛恰似一件神兵利器,年夜年夜晉陞了他受歡迎的水平。
鐵笛道人的名聲很快傳開了。聽說進士楊維楨獲得一長期包養支千年鐵劍打造的鐵笛,並且笛聲奇絕,人們都頗為獵奇。于是有功德者通過請楊維楨參加宴會,或許直接送禮物的辦法,盼望聽他演奏。《鐵笛道人自傳》說:“城中貴窮人,聞道人名,多載酒道人所,幸聞笛。道人為一弄畢,便臥,遣客。即客不往,臥吹笛自若也。”[23]楊維楨之所以這樣做,是表現他吹笛不是賣藝,只是自娛。“臥吹笛”似乎更有不拘形跡、解衣磅礴之態。其《五湖游》詩云:“道人臥船吹鐵笛,仰看彼蒼天倒流。”在晃動的船中臥吹鐵笛,水聲與笛聲渾然一體,確乎為天籟之音。不論有沒有聽眾,楊維楨吹笛都像是一種扮演。
活著人心目中,楊維楨與鐵笛包養管道是焦不離孟、形影相隨的。楊維楨的友人、門生為他畫像,凡是都離不開鐵笛。如當時居住吳門的有名畫家張渥作《鐵笛道人像》,畫已不傳,然在《鐵崖逸編》卷五有楊維楨《自題鐵笛道人像》古樂府,由“三尺笛成如竹截”、“愛畫道人吹怒鐵”等詩句可知張渥之畫捉住了楊維楨演奏年夜鐵笛的瞬間神色。還有露臺畫師葉清友作《鐵笛圖》,楊維楨后來撰《送寫神葉清友序》云:“清友紹其家傳,嘗為予寫鹿冠吹笛之像于五湖之間,談者謂非徒得予形骨,而又得予神明,不在長康氏之下也。”[24]對葉清友的畫技評價很高,甚至認為堪比顧愷之(字長康)。別的,楊維楨的華亭門生沈國瑞,除了詩文之外,還精曉書畫、樂律,至正十九年(1359)八月為老師作《君山吹笛圖》,楊氏跋云:“華亭沈生瑞嘗從余游,得畫法于年夜癡道人。此幅蓋為予作《君山吹笛圖》,木石幽潤,水山清遠,人物用具點綴于毫末者,纖妍可喜。瑞年未三十,而運筆這般,加之歲月,其則不在一峰丘壑者幾希矣!”[25]這些畫家筆下的楊維楨像,為何不畫他尋山探幽、飲酒賦詩,而偏要畫他吹笛?顯然,“鐵笛道人”已經成為楊維楨的抽像標簽。明代有名畫家吳偉的白描名作《鐵笛圖卷》(圖5),就是以楊維楨為題材,一側是筆硯,一側是侍女捧鐵笛。
圖5 [明]吳偉《鐵笛圖卷》(部分) 上海博物館躲
其實在元代后期,吹鐵笛之人并非只要楊維楨。例如道教龍虎山十六代天師張應韶“能吹鐵笛,數里外聞之”[26];居住杭州一帶的黃公看、吾衍、貫云石等人也吹鐵笛[27];鐵崖門生馬琬、沈國瑞,方外友一初僧人都吹過楊維楨的鐵笛[28]。然惟有楊維楨以“鐵笛道人”自號,且經常攜鐵笛參加各種雅集和宴會,當眾扮演,是以楊維楨的鐵笛名聲最年夜,幾乎婦孺皆知。可以說,這支鐵笛對楊維楨社會著名度的晉陞,是有顯著貢獻的。
楊維楨的鐵笛流傳到明代,華亭文人陳繼儒曾經見過,他記載道:“楊廉夫自號鐵笛道人。笛在張仲仁處,聞其色有羽綠,損而多坎,吹之不克不及成聲矣。”[29]說明鐵笛已經銹蝕,不勝應用。
元代科舉請求考生選考“五經”中的一經。楊維楨自幼學習《年齡》,研討了歷代對《年齡》的百馀種注解,并以《年齡》中進士第,所以他以史學擅長,各地聘他授學也是以教《年齡》為主。楊維楨與史學相關的著作傳世僅有《史義拾遺》二卷及《三史正統辨》,然據其門生貝瓊說還有《年齡年夜義》若干卷、《史包養一個月鉞》若干卷[30],楊氏自云著《承平綱目》二十策、《歷代史鉞》二百卷[31]。《史鉞》應即《歷代史鉞》,《承平綱目》或為《宋史綱目》之異稱。
在楊維楨別號中,能夠體現他史學專長的是“鐵史”。如楊維楨《姚逆子傳》、《東園散人錄》文中自署“鐵史”,《題楊竹西小像卷》鈐印“鐵史”。關于這個別號的來歷,楊維楨在《歷代史要序》中說:“余不敏,曩嘗著《三史統辯》,承辯章巎公表進之薦,承虞、歐兩師長教師以《宋三百年綱目》見屬。稿成,又過以‘鐵史’目之。”[32]可見“鐵史”之號系虞集、歐陽玄所贈,且與楊維楨《三史正統辨》、《宋三百年綱目》(即《宋史綱目》)兩種史學著作有直接關聯。這篇有名的《三史正統辨》,就是楊維楨在湖州期間撰寫的。
元朝之前的中國,曾經朋分為宋、遼、金三個政權。元朝樹立以后,要修前代史書,就觸及到正統的接續問題。依照南邊漢人的見解,當然是宋承唐統,元承宋統。可是長期生涯在遼、金統治下的南方士人不這么看,他們主張分南北修史。孰為正統議而不決,導致修史之事遲延了七十年之久。至正二年(1342),朝廷終于下了決心,由中書右丞相康里脫脫掌管修宋遼金三史,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到了至正四年(1344),《遼史》已成,《金史》、《宋史》之纂修也接近尾聲。楊維楨獲知此新聞,撰《三史正統辨》[33]二千馀言,極力主張排擠遼、金,以宋為正統,將蒙元作為宋的繼承者(全文太長,此處不錄)。
楊維楨《三史正統辨》脫稿以后,謄錄寄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康里巎巎、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秦從德等高官。巎巎收到《三史正統辨》以后,表現要將文稿帶回京師,薦于朝廷。但巎巎回京七日即卒(至正五年蒲月),推薦之事化為泡影。后來,楊維楨請求文壇前輩黃溍將《三史正統辨》上呈朝廷,也沒有覆信。但不測的是,這篇沒有發揮感化的文章,因為合適南邊文人以宋為正統的心思,在江浙地區廣為流傳,在當時和后世都被人津津樂道,給楊維楨帶來了聲譽。
第一個例子,至正五年(1345)六月底,楊維楨為座師歐陽玄代筆撰《有元文靜師長教師倪公墓碑銘》,赴杭拜見歐陽玄時,呈上《三史正統辨》。歐陽玄讀后嘆曰:“百年后公論定于此矣!”[34]盡管歐陽玄是三史總裁官之一,他和一同修史的揭傒斯、周以立、解觀這些漢人史官,也主張以宋為正統,可是他們擺佈不了中心當局的決策。讀罷楊維楨的文章,歐陽玄只能在感情上予以支撐。
第二個例子,楊維楨門生殷奎說:“奎自幼歲竊讀《三史正統之辯》,知千載之公是定于師長教師之文雅。繇是益求其書,手抄口誦,歆羨想見而不成得也,意其非當代之人。”[35]殷奎是昆隱士,至正八年(1348)從師于楊維楨,那么在此之前他已經“手抄口誦”《三史正統辨》。說明從至正四年至八年這段時間,《三史正統辨》已經從杭州流傳到吳門。
第三個例子,是至正九年(1349)十仲春楊維楨在松江時,碰到一個制筆的僧人:“客有沙門,以金錫杖荷青幞槖謁余云間次舍者,問其出,吳興儒氏子也,問其業,縛筆也……今幸愿見夫子也,竊嘗誦夫子《三史統辨》數千言,至今口不忘。余覆其流誦,沛然若年夜江之奔,決無少哽也。”[36]這包養網比較位湖州和尚能夠熟練背誦《三史正統辨》,說明該文的影響力宏大包養違法。
第四個例子,是元末明初松江文人陶宗儀,在其著作《南村輟耕錄》中罕見地抄錄了一片長文,這就是《三史正統辨》。他認為該文“可謂一洗全國紛紜之論,公萬世而為心者也。惜三史已成,其言終不見用,后之秉史筆而續《通鑒綱目》者,必所以為本矣。”[37]
四百年后,清當局編修《四庫全書》時,館臣欲刪除《三史正統辨》,以防止觸及少數平易近族政權的正統問題,給本身帶來麻煩。而乾隆天子出人意表地對《三史正統辨》表現了支撐,并請求四庫館臣把該文補進《東維子文集》。他唆使道:“元楊維楨著《宋遼金正統辨》,年夜旨以元承宋統,而排擠遼金……其欲以元繼南宋為正統,而不及遼金,持論頗正,不得謂之紕繆……然館臣之刪楊維楨正統辨者,其意蓋以金為滿洲,欲令承遼之統,故曲為之說耳。不知遼金皆自起南方,本無所承繼,非若宋元之相承遞,及為中華之主也。若以此立論,轉覺狹小,全國萬世,必有起而議之者。是不成以不辨。”[38]乾隆很是明白館臣所忌諱的是什么,在他看來,不用諱言本朝的異族出生,清朝與遼、金這些南方王朝也沒有任何傳承關系。于是高宗諭令館臣,不單《南村輟耕錄》中所載《正統辨》不用刪除,並且還應將此文補進《東維子文集》,并讓館臣包養網單次把他的這篇上諭分別抄錄于二書卷首。
楊維楨存世書跡未幾,早年書跡更是罕見。他在至正四年至六年的書跡,年夜約只要馬琬《春水樓船圖》(圖6)上的題詩了。該畫別名《瀛海圖》,紙本,縱83.2厘米,橫27.5厘米,著錄于《珊瑚網》、《書畫題跋記》、《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等,現躲american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
圖6 楊維楨 題馬琬春水樓船圖 american賽克勒博物館躲
此畫作者馬琬,字文璧,號魯鈍生,為元末明初活動于杭州、松江一帶的文人畫家。題款為“至正三載冬仲廿五日,文璧為劉本中寫”。畫幅右上角有楊維楨題詩一首:“山頭朱閣與云聯,山下長江浪接天。待得桃花春水長,佳麗天上坐樓船。鐵厓。”詩寫得極有想像力,頗有二李之浪漫才思。
臺灣藝術史家傅申師長教師認為此題字與楊維楨《鬻字窩銘》書風雷同,而與其暮年書風分歧,將其鑒定為楊氏較早的書跡,是很正確的意見。但是他的文章中將楊維楨題詩時間鑒定為1343-1355年[39],似乎太過寬泛。筆者認為楊維楨題詩的時間,當在至正四年至五年(1344-1345),來由如下:
一、此書跡與至正三年楊維楨《跋蘇軾二頌》(圖7)、未署年《鬻字窩銘》(圖8)類似,字形較樸直,線條舒緩溫和。假如與至正八年跋鄧文原《急就章》、至正九年《竹西志》(圖9)以及更晚的楊維楨墨跡相較,后者下筆更尖銳,線條更硬。故從書風判斷,此題字必在至正八年之前。
圖7 楊維楨 跋蘇軾二頌(部分) 三希堂法帖卷12
圖8 楊維楨 鬻字窩銘(部分) 故宮博物院躲
圖9 楊維楨 竹西志(部分) 遼寧省博物館躲
二、款署“鐵厓”,這雖然是人所共知的楊維楨別號,但在其書跡題名中極為罕見。僅見《珊瑚網》卷十二著錄的至正七年楊維楨《讀吳氏墓志文》款署“鐵厓隱士”,以及約至正九年《竹西志》鈐“鐵崖”白文印,后來不見他自稱“鐵崖”或“鐵厓”。此可佐證題字絕非暮年之筆。
三、楊維楨有兩方“會稽楊維禎印”,都是白文,一年夜一小,年夜者為後期應用,小者為后期應用。經比對,此題字所鈐“會稽楊維禎印”為其後期應用的一方。
四、題字右下角鈐“鐵心道人”白文印,是楊維楨較少應用的印章,其他僅在至正三年《跋蘇軾二頌》中鈐蓋,后來不見應用。
五、畫作者馬琬是楊維楨自得門生,追隨老師多年。至正九年楊維楨為馬包養軟體琬作《魯鈍生傳》云:“余嘗相逢生西湖之西、東湖之東”,“西湖”指杭州,“東湖”指長興東湖書院。這說明楊維楨至正初年在杭州時就已認識馬琬,至正四年楊維楨到東湖書院任教后,馬琬也曾來探望。南京圖書館躲清手本楊維楨《鐵崖師長教師詩集》(愛日精廬舊躲)辛集有《題馬文璧弁山圖》詩,弁山在湖州、長興間,則馬琬《弁山圖》或與他這次長興之行有關。因為楊維楨至正四年(1344)十一月往長興任教,后于至正六年冬往蘇州、至正九年春往松江任教,回杭州次數未幾。而馬琬《春水樓船圖》作于至正三年十一月,楊維楨題詩的書風與其至正三年《跋蘇軾二頌》、未署年《鬻字窩銘》甚為接近,則可系于至正四年或五年,那么,馬琬攜此圖到長興請楊維楨題詩,就是很有能夠的。
楊維楨晚期的書法,受元人趙孟頫影響很年夜。這幅《題馬琬春水包養感情樓船圖》,正處于他從趙孟頫風格向個性化書風轉變的初期,尚可看出趙孟頫的痕跡。到了至正九年《竹西志》(遼寧省博物館躲),其書風漸趨構成。楊維楨有一首《勉學書》值得留意:“小窗閱盡十七帖,柔姿徒學魏夫人。有時自寫青蕉葉,不遣人書白練裙。樂毅篇中微進堅,史游章里煥如神。霜毫健縛三千管,寫遍崖仙躲室文。”[40]此詩先抑后揚,后四句才是關鍵,從王羲之小楷《樂毅論》得堅挺,從史游章草《急就章》得神氣,再輔以勁健的硬毫筆,終于寫出獨特的鐵厓書風。
楊維楨在湖州時,他對當地制筆業有了更多的清楚。元代湖州已經代替宣城,成為新的制筆中間,從業人數和技術程度都是全國之冠。趙孟頫一門擅長書畫,對湖州制筆技術的進步起到主要的感化。楊維楨與湖筆一些有名筆工樹立來往之后,經常試用分歧品種的毛筆,逐漸構成了對毛筆的特別偏好。他風格成熟時的書法線條,氣力感特別凸起,不論線條粗細或許潤燥,筆尖壓紙的力度極強——這與他采用的特別毛筆有關。
楊維楨暮年常常在書法題名時寫出毛筆名稱和筆工姓氏,例如:
《題倪瓚溪山春靄圖》:在滄州軒試老溫舊穎。
《小游仙辭序殘卷》:在竹洲館試老溫筆。
《論醫帖》:在云間能有齋試老溫新縛鐵心穎書。
《草書選評詩卷》:在云間草玄閣試奎章賜泚,賦貴所縛鐵穎書。
《跋李西臺六帖》:在云間草玄閣試老陸鐵穎書。
《贈裝潢蕭生顯序》:在云間草玄閣試鐵心穎書。(圖10)
《楊鐵厓詩帖》:在任白叟讀易齋試新制鐵心穎書。
《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在云間之拄頰樓試畫沙錐。
《壺月軒記》:在云間之拄頰樓試老陸畫沙錐書也。(圖11)
《友聞錄序》:在小蓬臺試陸穎貴棗心筆書包養網站。
《干山志》:試老陸樂墨書。
《跋趙孟頫與王覺軒諸札》:在卷素齋試沈師長教師樂墨。
由以上舉例可知,楊維楨常用之筆有鐵心穎、畫沙錐、棗心筆、樂墨等,此中應用最頻繁的是鐵心穎。
圖10 楊維楨 贈裝潢蕭生顯序(部分) 引自2010北京瀚海春拍文翰咸集專場圖錄
圖11 楊維楨 壺月軒記(部分) j台灣包養網apan(日本)私家躲
至正二十四年(1364)蒲月一日,楊維楨撰《贈筆師陸穎貴序》,自詡奇士用奇筆。對鐵心穎有詳細的記載:
韓子為筆作《穎傳》,穎莫貴中山之毫。漢制,皇帝筆皆用兔。蒙恬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歐陽通以貍毛為主(柱),覆以兔毫,則知穎不獨貴于兔也。宣州諸葛氏傳筆有二等,高貴者,柳公權求而與之,又語其子曰:學士能書,當留此筆;不爾請退還。未幾,果退還,即以常筆與之。蓋高貴者,非右軍不克不及用也……擅名于館閣諸公者久矣。至其孫,遂以穎貴名焉。常以豐狐之毫或麝毛須制以包養俱樂部遺我,且曰史鐵史鐵心穎也。予用之,勁而無力,圓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則不成書矣。故鐵心之穎台灣包養網,人罕得之,而人亦不克不及用也。[41]
這段話講了幾層意思:一,古法制筆有柱有被,秦代蒙恬、唐代歐陽通都是這般;二,制筆名家諸葛氏筆分為高貴、尋常二等,高貴之筆惟善書者用之;三,特制的鐵心穎筆毫極勁健,別人不克不及用。
晉唐時期的制筆工藝是有心披柱法:筆頭的中間以較長的硬毫為柱,并用紙纏繞緊束其根部,外側是三層副毫。唐代宣州制筆世家諸葛氏善制“散卓筆”,其筆毫約長寸半,躲一寸于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為世所重。這種筆出鋒較短,筆毫勁挺,適合寫小字。但假如需求在更年夜的紙幅空間揮灑,有心筆的優點就變成缺點,正如唐代柳公權評價“雖毫管甚佳而出鋒太短,傷于勁硬”[42]。由于時代需求的變化,有心散卓筆在宋以后一蹶不振,無心散卓筆卻疾速發展,成為制筆工藝的主流。它往除了筆心,束縛了筆柱,筆頭能年夜能小,且能一按究竟,盡管用料仍以兔毫、狼包養價格ptt毫為主,但年夜字小字都能運用自若。楊維楨說“鐵心之穎,人罕得之,而人亦不克不及用也”,說明這種筆并非元代風行的毛筆,而包養一個月是古法制作、柳公權不會用的高貴之筆。它以狐毛或麝毛為柱,兔毛為被,而成績一種罕見之筆,普通人最基礎無法駕馭。
下面舉例的楊維楨用鐵心穎書寫的幾件作品,都是小字,這正適合有心筆。
關于畫沙錐,請看明洪武二年(1369)楊維楨《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
吳興陸生某有才學而隱于筆工。其仲氏穎貴……而制之精者標其號曰畫沙錐。尖圓遒勁健,可與包養感情古韋昶爭絕。余用筆喜勁,故多用之。稱吾心手,吾書亦因之而進。穎貴亦自貴,雖勢請求之而不成得。別襆之以錦,署曰:非會稽鐵史師長教師弗能。知宣州諸葛氏云:柳學士能書,當留吾筆,否即退還。未幾,果退還。嘆曰:代無右軍,何故用吾筆?而穎貴欲以吾當右軍,曷當?惜予老矣,所書今不過山經別史,汝錐之功,無以用之以利全國,徒為祝錐辭。[43]
從以上描寫來看,畫沙錐和鐵心穎類似,也是晉人喜愛而柳公權不克不及用的短鋒硬毫筆。這兩筆的名字也能反應出它圓遒勁健的特征。
而楊維楨用的較少的棗心、樂墨兩種筆就不是古法制筆,而是元代常見的散卓筆了。
根據朱友船博士的研討,棗心筆產生于宋代,它屬于無心筆,并沒有像棗核一樣的芯子。它是筆頭外形像棗核的散卓筆。[44]元人孔齊說:“有所謂棗心者,全用兔毫,外以黃絲線纏束其半,取其狀如棗心也。”[45]棗心筆的根部用線束緊,所以形成筆根細、筆肚粗壯,形似棗心。兔毫、狼毫都不是很長,故棗心筆并不年夜,元人王惲描寫它“圓如棗心年夜,銳比囊穎直”[46]。但作為散卓筆,它的筆毫能按壓到根部,故能寫稍年夜的字。據黃庭堅說:“今都下筆師如蝟毛,作無心棗核筆,可作細書,宛轉擺佈,無倒毫破其鋒”[47],則棗心筆也能寫細小、瘦勁的字,它的應用范圍比有心筆更廣。
樂墨也是散卓筆的一種。孔齊說:“至順間,有所謂鉅細樂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線束其心,根用松膠,縀進竹管。管長尺五以上,筆頭亦長二寸許,小者半之。后以松膠不堅,未散而筆頭搖動脫落,始用生漆,至今風行于世,但差小耳。”[48]可見樂墨筆與棗心筆制作工藝都是散卓法,但筆毫、筆管較長,能寫年夜字。
楊維楨所用的毛筆,基礎上都出自湖州陸氏、溫氏和沈氏。這幾家都是是湖州有名的制筆世家。
南宋時期,宣州制筆業衰敗,而湖州制筆業逐漸興盛,毛筆的原資料也由較為昂貴的硬毫轉向較為廉價的毛筆和兼毫。同時由于筆尖軟硬適中,更能為年夜多數人所接收。到了元代,湖州成為新的制筆中間,這與湖州人趙孟頫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據明人張復亨說:
宋季太末徐信卿筆,名重縉紳間。玉溪尚書趙公以徐制法授馮應科,俾之日縛一管,分歧意即拆裂,復為之,必如法乃止。松雪公乃玉溪從子,嘗親見其事,故以此法授之陸穎。馮、陸齊名,實本于此。[49]
可以說,趙孟頫的叔父成績了馮應科,趙孟頫成績了陸穎。從此,湖州制筆衝破了技術上的瓶頸,在兩位制筆年夜師的帶領下,湖州制筆的規模和程度敏捷達到全國之最,陸續構成了多個制筆家族。元末明初人虞堪總結元代湖筆狀況時寫道:“苕人藝者多藝筆,馮陸當年稱第一……后來溫生、楊生皆擅場,鄉里而今有子孫……沈生兄弟懶歸往,更有施生爭后先。”[50]此中陸氏、溫氏、沈氏,都是與楊維楨熟習的筆工家族。
在楊維楨時代,制筆年夜師陸穎已經往世,陸家著名的筆工有陸穎貴、陸文俊、陸文寶等,都是陸穎的孫輩。這些技藝高深的筆工時常周游東南各地,推銷他們的毛筆,并請名家為他們題詠宣傳。如楊維楨《贈筆師陸穎貴序》、周伯琦《筆說》(現躲臺北故宮博物院)、陸居仁《苕之水詩卷》(現躲故宮博物院)以及貝瓊《苕溪陸文寶挾筆過云間,持卷求余言》贈詩[51],都是為陸氏筆工所作。楊維楨還為陸文寶題寫“筆華軒”。
溫國寶、溫子敬父子也是湖州有名筆工。楊維楨《又湖州作四首》詩有小注:“書寄班恕齋,試溫生筆,寫進前卷”[52],可見他在湖州時已經在應用溫氏毛筆。元人揭傒斯《贈筆工溫國包養故事寶序》云:“吳興多名筆,溫國寶其最后出者……凡有自吳中來者,余必求溫氏之筆,而愈不成多得矣。”[53]王冕、顧瑛也喜愛溫氏筆。
沈氏是湖州后起的筆工家族,頗得當時名家重視,著名者有沈日新、沈德名、沈君寶。《趙氏鐵網珊瑚》卷七著錄《贈筆工沈日新》卷,此中有杜本、柯九思、鄭元祐、柳貫等名公題詠。柳貫說“燈下試染散卓,愛其轉折可兒”[54]。楊維楨有詩《贈筆師沈德名》,云“小槌點劃穿似札,年夜管束作持如椽”[55]。《至正派記》載:“筆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吳興陸穎、溫國寶、陸文桂、黃子文、沈君寶,頗稱于時。”[56]楊維楨用的是沈氏樂墨筆,亦為散卓法制作。
清楚了楊維楨應用的毛筆,再來觀察他的存世墨跡,會有什么發現呢?
起首,以楊維楨晚期、早期的墨跡比較,線條的硬度是明顯分歧的。晚期的《題馬琬春水樓船圖》、《鬻字窩銘》,線條以平鋪為主,較為肥厚。早期書跡則線條尖銳勁挺,立體感很強。形成這種差別的緣由,除了用筆技能之外,當與毛筆性狀的改變包養軟體有關。隨著趙孟頫書法風靡全國,湖州散卓筆也風行全國,楊維楨晚期應用的應當是常規的散卓筆。當他客寓湖州長興,與筆工的來往加深以后,開始試用古法所制筆。“予用之,勁而無力,圓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則不成書矣。”[57]這種行筆的稱心,使得楊維楨舍新筆而求古筆。趙孟頫主張書法“復古”,但他的毛筆并沒有恢復晉唐古制;而楊維楨不僅上追晉唐之書,還要追晉唐之筆,可謂是加倍徹底的復古了。包養網站
其次,以楊維楨年夜字、小字比擬較,線條的形態也是分歧的。其小字行草書,線條銳利,提按對比年夜,忽肥忽瘦,變化多端,正如翁方綱評論說“古今來,尖筆而肥者,楊廉夫也”[58]。而其年夜字作品,如《草書溪頭流水詩軸》、《橘洲燕集詩軸》、跋鄒復雷《春新聞圖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都是起筆蘸濃墨,一字未完即轉為渴筆;並且蘸墨后線條增粗,常規線條都較細,這些都是小筆寫年夜字的特征。能寫年夜字之筆,必為無心散卓筆。于是我們了解,楊維楨寫小字多用鐵心穎、畫沙錐,寫年夜字則用棗心、樂墨等散卓筆。南宋趙孟堅《書法論》云:“行草宜用棗心筆者,以其摺裊婉媚。然此筆須出鋒,用之須捺,筆鋒向左,意趣只用筆腰不消筆尖乃可……棗心筆于用之時,每難揮運,雙鉤懸腕,久久得趣,其要正在勿使筆尖也。”[59]只用筆腰,不消筆尖,一按究竟,這不恰是小筆寫年夜字的辦法嗎?故論及楊維楨個性化書風的構成,與他特別的毛筆年夜有關系。
誠然,楊維楨居住湖州長興的時間缺乏兩年,相較于他七十多歲的人生并不算長。楊維楨在顛沛流離、不得任官的中年時期,面對宦途的宏大窘境,開始思慮人生的前途,尋找未來的標的目的。他的個性發展、交游雅集、藝術活動逐漸在浙西地區展開,不單生涯獲得改良,著名度得以晉陞,更促進了他的詩歌、書法的特別風格的構成,為他后來成為“東南名文人”和“山河風月福人”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上所舉數端僅具粗略,楊維楨在湖州的藝術活動,還有更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往發掘。
【注釋】
[1][元]楊維楨《鐵崖楊師長教師詩集》卷上之上。《楊維禎選集校箋》,孫小力校箋,上海古籍出書包養甜心社,2019,1306頁。
[2]徐梓《元代書院研討》,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2000,54-79頁。
[3][元]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455頁。
[4]刊于《圖書館研討與任務》2011(4),71-73頁。
[5][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02頁。
[6][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七。《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41頁。
[7][元]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卷十。《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125頁。
[8] [元]陶宗儀輯《游志續編》。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446頁。
[9] 《考古學匯刊》第一集《陽羨摩崖記錄》有記載,但將此題名石刻的書體誤判為隸書。
[10][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鐵笛道人自傳》。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199頁。
[11][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一。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166頁。
[12]至正十三年七月楊維楨《松月寮記》自稱“七者寮諸叟”。至正十四年三月楊維楨《送吳萬戶統兵復徽城序》云“新安吳克敏氏,往年冬謁予七者寮”。
[13][元]楊維楨《鐵崖師長教師詩集》丙集《錦箏曲謝倪元鎮所惠古制箏》,南京圖書館躲清鈔本(愛日精廬舊躲)。
[14]明代將豎笛改稱為簫。[清]允祿、張照包養行情等《律呂正義后編》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笛。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橫吹,無后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
[15][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謝呂敬夫紅牙管歌》。《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09頁。
[16][元]楊維楨《鐵崖師長教師古樂府》卷六附錄,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
[17][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乙酉四月二日與蔣桂軒昆季諸友同泛震澤鉅細雷》。《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01頁。
[18][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謝呂敬夫紅牙管歌》。《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09頁。
[19][元]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卷三《道人歌》。《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3頁。
[20][元]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卷九《小臨海曲十包養平台首》之一。《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116頁。
[21][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七《玄霜臺為呂希顏賦》。《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35頁。
[22][元]楊維楨《來青覽暉二樓》,《(弘治)上海志》卷五《建設志》,明弘治刻本。
[23][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199頁。
[24][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十一。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書社,2004,316-317頁。
[25][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二十八,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
[26]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九。
[27]黃公看的鐵笛,見于楊維楨《跋君山吹笛圖》:“予今年與年夜癡道人扁船東西泖間,或乘興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鐵笛,令余吹洞庭曲。”黃公看、吾衍同時吹鐵笛,見于楊瑀《山居新話》卷四:“黃子久……一日與客游孤山,聞湖中笛聲,子久曰:此鐵笛聲也。少頃,子久亦以鐵笛自吹下山。游湖者吹笛上山,乃吾子行也。二公略不相顧,笛聲不輟,交臂而往。”貫云石吹鐵笛,見于《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七十七惟則天如僧人《篳篥引》:“錢塘月夜鳳凰山,曾聽酸齋吹鐵笛。”楊維楨《自便叟志》中還記載了古魯人鐵敵木貞吹鐵笛。
[28][元]楊維楨《魯鈍生傳》:“生(馬琬)酒馀必歌詩,詩之馀,索余莫邪笛,作君山古弄。”又,《沈生樂府序》:“(沈國瑞)嘗從余朔南士年夜夫間,聰于樂律,善吹余鉅細鐵龍,作《龍吟曲》十二章。”《六研齋筆記》卷三:“元僧仁一包養行情初,隱富陽妙智寺。楊廉夫與之善。廉夫鐵笛,唯一初能吹。”
[29][明]陳繼儒《妮古錄》卷三,明寶顏堂秘籍本。
[30][元]貝瓊《清江貝師長教師文集》卷七《鐵崖師長教師年夜選集序》。《貝瓊集》,李鳴點校,吉林文史出書社,2010,42頁。
[31][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鐵笛道人自傳》。李包養俱樂部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199頁。
[32][元]楊維楨《鐵崖師長教師集》卷二。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書社,2004,520頁。
[33][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正統辨》,中華書局,1959,32-38頁。
[34][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六《元故奉訓年夜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四部叢刊影印明正德本。
[35][元]殷奎《強齋集》卷五《祭先師鐵崖楊師長教師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元]楊維楨《東維子選集》卷十《毛隱上人序》。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書社,包養女人2004,295頁。
[37][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正統辨》,中華書局,1959,32頁。
[38][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傅申《馬琬畫楊維楨題的春水樓船圖》,《故宮季刊》,7卷3期,1973,54頁。
[40] 《鐵崖楊師長教師詩集》卷上之中。《楊維禎選集校箋》,孫小力校箋,上海古籍出書社,2019,1355頁。
[41][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九《贈筆師陸穎貴序》。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書社,2004,287頁。
[42][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清守山閣叢書本。
[43][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朱友船《中國現代毛筆研討》,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12,21頁。
[45][元]孔齊《至正派記》卷二《筆品》,上海古籍出書社,1987,40頁。
[46][元]王惲《秋澗師長教師年夜全文集》卷四《宣城筆》,四部叢刊影印明弘治標。
[47][宋]黃庭堅《豫章黃師長教師文集》卷二十五《書侍其瑛筆》,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刊本。
[48][元]孔齊《至正派記》卷二《筆品》,上海古包養價格籍出書社,1987,41頁。
[49][明]趙琦美《趙氏鐵網珊瑚》卷七《贈筆工沈日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明]虞堪《希澹園詩集》卷一《贈筆生施廷用》,平易近國殷禮在斯堂叢書本。
[51][元]貝瓊《清江貝師長教師詩集》卷九。《貝瓊集》,李鳴校點,吉林文史出書社,2010,318頁。
[52][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七。《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341頁。
[53][明]董斯張輯《吳興藝文補》卷二十八,明崇禎六年刻本。
[54][明]趙琦美《趙氏鐵網珊瑚》卷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 《鐵崖楊師長教師詩集》卷下。《楊維禎選集校箋》,孫小力校箋,上海古籍出書社,2019,1447頁。
[56][元]孔齊《至正派記》卷二《筆品》,上海古籍出書社,1987,41頁。
[57][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九。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書社,2004,287頁。
[58][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十《尖圓肥瘦說》,清李彥章校刻本。
[59][明]汪砢玉《珊瑚網》卷二十三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