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勒《年夜地之歌》唐台包養經驗詩歌詞之解譯研討的綜述

作者:

分類:

  1998年5月,一支由德國藝術家組成的交響樂團訪華表演,曲目為有名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代表作品《年夜地之歌》。該作完成于1909年10月,表達了作者濃重的世紀末情緒,首演于1911年11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她聰明的回答,會讓主子夫婦更加安心,也會讓主子夫婦相信,大小姐在舅舅家的生活,比大家預想的月20日的慕尼黑,其包養 時馬勒業已去世。

  1989年后《年夜地之歌》的訪華表演掀起了一場不小包養網 的波瀾,那就是圍繞該作品的創作基礎——中國唐詩——而展開的一系列破譯和確證任務。不問可知,外國藝術家以中國為題材進行的創作本就未幾,象馬勒這樣具體而直接援用的例子則就更少了。《年夜地之歌》共六個樂章,學者們分歧認定第一樂章《塵世苦難的飲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第四樂章《佳麗》亦出自李白之手,題為《采蓮曲》;第五樂章《春天里的醉漢》則脫胎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而第六樂章《告別》則是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年夜不至》和王維《送別》二詩拚合而成。六個樂章共用七首唐詩,問題的焦點集中在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之上,前者題為《冷秋孤影》,詩作者標明為TSCHANG TSI,后者《芳華》作者簽名為李太白,毫無疑問天然就是李白了,但無論從詩作的作者還是從詩意上都無法確認是哪首詩。在許多有關《年夜地之歌》的欣賞辭典以及介紹性著作中,這兩個樂章的唐詩歌詞也被視為懸案而擱置。當時音樂會包養在座的國家副總理李嵐清得知這一情況當即表現:“必定要盡快把德國藝術家吹奏的兩首唐詩搞明白,必定。”由此,中西音樂文明交通史上的一場特別意義的破譯和確證任務拉開帷幕。截止本文脫稿,第二樂包養 章業已獲得圓滿破解,第三樂章則眾說紛紜,尚待進一個步驟查證。以下根據國內各年夜出書物先后發表的破譯文章做一簡要記包養 述。 

  1999年5月29日,《深圳商報·深圳周末》刊載了陳秉安師長教師的文章《誰能破譯兩首唐詩的密碼》。該文追溯了1998年德國交響樂團訪華表演勝利,但包養 第二、三樂章唐詩歌詞無法破解的情況,詳述了在李嵐清副總理對此事的特別關懷下,有名詩詞專家周篤安傳授的破譯結果。周傳授認為《年夜地之歌》是詩詞學中的“歌德巴赫料想”,由于其內容的復雜和觸及面深廣,無法破解。周傳授自《年夜地之歌》樂譜前注得知馬勒所引唐詩歌詞來自漢斯·貝格的譯本《中國之笛》,但該德文詩歌譯著又轉譯自法國女作家戈謝的譯本《玉書》和德國作家哈伊曼的譯包養 著。中間經過幾次分歧文學版本的翻譯,此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誤讀包養 ,便會形成破譯的無法進行。第二樂章《包養 冷秋孤影》作者TSCHANG TSI,依照音譯能夠是唐朝詩人張繼、或張籍,還有能夠是錢起。但通過查閱《全唐詩》,三人詩作中都沒有類似《冷秋孤影》氣象描寫的作品。第三樂章《芳華》,周傳授則認為最基礎不是李白所作,不僅內容不符,並且《芳華》的風格怪誕、離奇,與李太白超然、飄逸的詩風相往甚遠,道有幾分李賀的滋味,但查找李賀的詩作,也無著落。初戰受挫,留給中國人一個倍感遺憾的謎題,文末作者寫道的“中國人,盡力”,令人沉思。

  1999年10月15日出書的《音樂愛好者》1999年第五期,上海音樂學院有名音樂學家錢仁康師長教師發表文章《試解〈年夜地之歌〉中兩首唐詩的疑案》,起首對陳秉安的文章作出回應。

  錢仁康師長教師早在1983年與英國馬勒研討專家米歇爾博士的通訊中便考證過《年夜地之歌》二、三樂章。文中追憶了當時情況,并說明德國作家漢斯·貝特該(Hans Bethge,1876——1946)(即前文漢斯·貝格)在其《中國之笛》(Die chinesesische Flöte)的后記中說明,他是根據海爾曼(Hans Heilmann)(即前文的哈伊曼)的《中國抒懷詩》(Chinesische Lyrik)、戈蒂埃(Judith Gautier)(即前文戈謝)的《玉書》(Le Livre de Jadel)和圣—德尼(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的《唐詩》(Poesies de L’epoque des Thang)來寫《中國之笛》的。由于他的譯筆很是不受拘束,故而稱“仿詩”。錢仁康師長教師的研討不僅進一個步驟確認《年夜地之歌》唐詩歌詞還有圣—德尼《唐詩》這一主要來源外,包養網 並且指出,第二樂章的唐詩《冷秋孤影》(Die Einame im Herbst)采自《中國之笛》中的同名詩,貝特該根據《玉書》中《秋夜》(Le soird’ automne)仿制這首唐詩。對于《玉書》與《中國之笛》均注明的作者Tschang-Tsi,錢師長教師認為有能夠是張繼、張籍、張綺、章碣、常沂等人。包養 根據《中國之笛》中收有三首張籍的作嗯,怎麼說呢?他無法形容,只能比喻。兩者的區別就像燙手山芋和稀世珍寶,一個想快點扔掉,一個想藏起來一個人擁有。品,錢師長教師推斷《冷秋孤影》應該也出自張籍之手,結果卻沒有找包養 到附近的詩作。但對比之下,錢師長教師發現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的開頭四句與《冷秋孤影》在詩意上頗為吻合,并說明貝特該將《效古秋夜長》的每一句唐詩譯成四行德文詩,所以《冷秋孤影》共有16行。1983年8月5日,在于米歇爾博士的信中,錢仁康師長教師將這一考證結果告之,獲得米的贊同,并在他的《古斯塔夫·馬勒》第三卷《生與逝世的歌曲和交響曲》中應用了這一結果。

  無包養網 獨有偶。錢文發表不久,1999年12月23日,《光亮日報·文藝副刊》,發表了我軍總參三部研討人員任一包養 平、陸震綸兩位師長教師的文章《揭開馬勒〈年夜地之歌〉第二樂章唐詩之迷》,使第二樂章的唐詩歌詞獲得更進一個步驟的認證。

  任、陸兩位師長教師以周篤文傳授所謂“前往往”的方式,從各種譯本進手,將查對范圍盡最年夜能夠縮小,進行剖析性查證。經過研討、覆按,任、陸兩位師長教師將六首唐詩的流傳軌跡一一梳理明白。

  最早的版本是赫維·圣丹尼斯包養 (即錢文中圣-德尼)的《唐詩》,出書于1862年,是第一次由法國人將唐詩譯成法文。朱迪斯·戈謝(1845—1917)的法文版《玉書》第一版于1867年,漢斯·海爾曼德文版《中國抒懷詩》序文作于1905年,是在法文版《唐詩》和法文版《玉書》的基礎上轉譯的。而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則是根據德文版《中國抒懷詩》、法文版《玉書》和包養 法文版《唐詩》轉譯而成的。

  任、陸二位師長教師對證詩歌標明的作者Tschang-Tsi無論德文還是法文,參考書中作者的小傳和注釋,確認是張籍無疑,但查找無果。深刻研討之下,發現《玉書》作者戈謝的翻譯隨意性很年夜,存在許多訛誤,不僅將詩人的名字“錢”冠“張”戴,——《冷秋孤影》源自錢起(法文Tsien-Ki)《效古秋夜長》在《玉書》中題為《秋天的早晨》,卻用了張籍(Tchang-Tsi) 的名字,——並且,長達10句的《效古秋夜長》她也只譯了前四句,而圣丹尼斯的《唐詩》不單全譯了該詩,并且正確地歸在錢起(Tsien-Ki)名下。同時,戈謝更將錢起詩第一句中的想通了這一點,回歸了初衷,藍雨華的心很快就穩定了下來,不再多愁善感,也不再忐忑不安。“秋漢”認為是河道,形成“秋漢飛玉霜”譯包養網 為“秋天的藍霧彌漫在河上”的謬誤。任、陸師長教師文中指出該書其他幾處錯誤,最后將5種版本的譯文與錢起原詩進行對照,確證的結果與錢仁康師長教師1983年得出的結論雷同。

  第三“這個很漂亮。”藍玉華低聲驚呼,彷彿生怕自己一出聲就會逃離眼前的美景。樂章的破解明顯艱難于第二樂章,此中最年夜的問題在于寫明“李太白”之作,卻沒有附近的詩作與之對應。整個查證過程中,李嵐清副總理投注了深切的關心和支撐,極年夜的推動了破譯任務的進程,他專門組織各方面包養 氣力深刻展開破解任務。今朝對第三樂章的破包養網 解意見總體共有三家。

  其一:《芳華》源于《宴陶家亭子》

  錢仁康師長教師在《試解〈年夜地之歌〉中兩首唐詩的疑案》中還提出了本身對第三樂章《芳華》的見解。在《中國之包養 笛》中,該詩題作《陶亭》,著明原詩作者李白。貝特該根據《玉書》中的同名法文詩寫成這首德文仿制的唐詩。在遍查李白詩歌無果的情況下,錢師長教師遭到《陶亭》的啟發,找到李白一首《宴陶家亭子》的詩作,其題目以及內容都與《陶亭》有關。其詩如下: 

  曲巷幽人宅,高門年夜士家。
  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
  綠水躲春日,青軒祕朝霞。
  若聞弦管妙,金谷不克不及夸。 

  錢仁康師長教師認為《玉書》作者必定把“陶家亭子”誤解為“陶制的亭子”,故而譯為“陶亭”或“瓷亭”。同時認為譯詩并不拘泥于李白的原詩,而年夜加發揮,描述綠白陶瓷建成的涼亭似乎是“青軒祕朝霞”。最后三節描寫水中倒影,則是從“池開照膽鏡”一句生發出來的。是以他初步斷定,《年夜地之歌》第三樂章的原詩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 

  其二:《芳華》源自《夏季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1999年10月李嵐清總理至函中國駐法國年夜使館,請求對《年夜地之歌》進行查證。1999年11月8日,中國駐法國年夜使館吳建平易近師長教師在回復李嵐清副總理責成該館進行《年夜“很好吃,不遜於王阿姨的手藝。”裴母笑瞇瞇的點了點頭。地之歌》破譯任務的公函中,呈報了查核結果。該文件標題為《關于查核德國作曲家馬勒交響樂中觸及唐詩的情況》,認為根據國內作者的最新研討結果,第二樂章是李白詩“古風第26首”和“長相思”部門詩句的組合,第三樂章則源自李白的文章《夏季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這一關于第二、三樂章的見解明顯是根據國內作者秦晉的研討文章《馬勒〈年夜地之歌〉第二第三樂章試解》提出的,該文原載1999年10月21日《光亮日報》第五版。關于第二樂章已有定論,自不用言,第三樂章則成一說。秦晉師長教師認為《芳華》來源于李白的《夏季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一文,二文第一均有水中亭子,第二都提到亭子的建筑形態,第三皆觸及橫跨的橋,第四都講到伴侶在亭中聚會,第五聚會者衣著都很華貴,第六二文在主題“飲酒暢敘,賦詩作樂”方面分歧。

  1999年11月30日,李嵐包養網清副總理至信中心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傳授。王次炤院長接到該信后考慮再三,將一切資料轉至中心音樂學院有包養網 名音樂學家、翻譯家廖輔叔師長教師手中,并請他當即開始破譯。廖師長教師即刻著包養網 手這一任務,寫出《關于〈年夜地之歌〉那兩首唐詩的難題》一文做答,得出的觀點與秦晉師長教師分歧。文中廖師長教師認為錢仁康師長教師《宴陶家亭子》的觀點論據的說服力似乎不夠,僅可備一說。廖師長教師明確表現得出《芳華》源于《姑孰亭》的結論是遭到吳建平易近師長教師呈報李嵐清副總理《關于查核德國作曲家馬勒交響樂中觸及唐詩的情況》的啟發,以此循跡而得。廖師長教師撰文時并未獲得秦晉師長教師的文章,在作答文章中詳細比較了譯詩與《姑孰亭》一文的大批類似之處,與秦晉師長教師的比較結論年夜同小異。同時指出外國人翻譯中國詩歌往往看文生義的弊端,從而進一個步驟確證《芳華》與《姑孰亭》的聯系。此為第二種觀點。 

  其三:《芳華包養網 》源于《清平調三章》題注

  任一平、陸震綸師長教師在發表確證第二樂章的文章之后包養網 ,繼續研討第三樂章的疑題,與楊理科師長教師配合撰寫《探尋馬勒〈年夜地之歌〉第三樂章唐詩之源》的論文。

  該文繼續第二樂章確證的“前往往”包養網 方式,深刻研討《芳華》譯詩的直接來源,根據馬勒的《芳華》源于戈謝的《琉璃亭》這一條件,查證出瓷亭是戈謝的創造。由于《琉璃亭》一詩的主題為飲酒賦詩,與酒的關系很親密,以此為查找的出發點,發現《清平調三首》的題注與《琉璃亭》的主題甚相吻合。文章在剖析引文的基礎上,將譯詩與題注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認定戈謝將《清平調三首》題注改寫成一首簽名為李白的詩,這就是《琉璃亭》。

  此為第三種觀點。

  1999年12月28日,周篤文師長教師與洪允息師長教師在《國民日報》(海內版)發表文章,題為《〈芳華〉,一首撲朔迷離的仿唐詩——關于“世紀之謎的續解》,回顧了一段時間里各方面破解的情況,同時表白了本身不贊同《姑孰亭》和《宴陶家亭子》這兩個觀點,認為前者本為序文,與詩歌在文章學上的區別很年夜,同時與詩中所描繪的小亭也不屬一類;后者則與詩中的情境相往太遠,年夜相徑庭。筆者與任一平師長教師聯系中得知,包養 周篤文師長教師對《清平調三首》題注的見解未置能否,只是認定《瓷亭》完整是戈謝興致所至的仿作。

  2000年3月23日,錢仁康傳授于《光亮日報》發表文章《〈年夜地之歌〉唐詩謎十七年前已解疑》。文中錢師長教師回顧了本身發表于1983年12月5日登載在《束縛軍歌曲》上的《馬勒的〈年夜地之歌〉與唐詩》一文,陳明這一史實。

  2000年4月25日,任一溫和陸震倫師長教師對錢仁康傳授3月23日文章做出回應,寫出《“初步確定”不等于“確證”》一文。文中任、陸二師長教包養 師對錢仁康傳授先后分歧時期發表的文章進行了對照,此中參閱了1983年11月登載于《束縛軍歌曲》中的另一包養網 篇相關包養網 內容的文章《中國包養網 古詩與外國歌曲》,進一個步驟提出本身的觀點,認為應該尊敬歷史,對第三首詩作的解譯任務仍需盡力。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